近些年来,与电信行业相关的舆情频繁发生。电信行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舆情防范和处置对于电信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电信企业有效地防范和应对舆情。
一、电信舆情防范
1.建立舆情监测体系:电信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舆情监测体系,通过采购类似识微商情这样的电信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监测互联网、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渠道,及时发现并掌握舆情动态。
2.加强舆情分析:对于监测到的舆情,电信企业应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舆情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以便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3.提高舆情应对能力:通过开展舆情应对演练等活动,提高电信企业的舆情应对能力,使企业在遭遇舆情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
二、电信舆情处置
首先,电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电信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手段,全面、实时地收集和分析社会公众的言论和情绪。同时,建立起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公众质疑和不满的事件,避免负面舆情的扩散。
然后,电信企业应建立专业的舆情处置团队,快速响应和处理负面舆情。舆情处置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舆情分析和处理技能,能够对各种舆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应对。同时,团队成员需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感,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突发事件,避免损失扩大。
其次,电信企业应及时回应舆情,发布权威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行业的舆情监测和应对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电信企业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公众对其服务和产品的评价,及时发现并应对负面舆情,保护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
最后,电信企业还应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解决公众疑虑,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同时,企业还应该制定完善的危机公关计划,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避免因舆情问题而导致的损失。
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应建立全面的舆情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保护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提升企业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直播等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新技术的更新迭代是电信诈骗犯罪案件高发的客观背景,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
结合审判实践,我们总结出电信诈骗犯罪案件高发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 大量个人信息遭泄露、甚至被买卖,成为犯罪分子筛选潜在行骗对象的重要手段;
2 部分地方的工商登记机关、银行机构对申请注册公司、开立银行账户行为把关不严;
3 行政监管、行政处罚缺位,导致部分一般违法行为发展为犯罪;
4 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同时导致网络电信诈骗行为查处、打击困难;
5 犯罪分子依靠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6 被害人因自身贪念、心理承受能力差、识别能力差等弱点,易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好的圈套。
结合以上犯罪特点、原因和审判经验,广州法院的法官们总结出以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及建议,一起来看看这份“反诈宝典”吧!
01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应对方法
① 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
② 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02
绝不出租出售“两卡”
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行为就不算犯罪。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行为的情况下,仍出售银行卡、手机卡,为他人提供便利,就涉嫌构成违法犯罪,情节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应对方法
广大群众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贪图小利,绝不出售、转让、出租、分租、出借或者购买银行卡、支付账户(微信、支付宝等),以免给不法分子提供“作案工具”。否则,5年内将会被暂停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还会在个人征信上留下污点,影响贷款办理等业务。
若发现出售、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等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03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群众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
应对方法
① 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
② 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③ 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此外,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开立多个Ⅰ类户的,需进行清理;暂停涉案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的业务,经公安机关认定的用于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涉案账户,要中止业务往来等。
上述规定从银行支付端设置防线,群众应积极配合银行执行相关规定,保障自身财产安全权益免受侵害。
04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被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群众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
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成为每一位群众的必修课。
应对方法
① 群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
② 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
另外,银行利用各渠道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系统性、针对性强,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群众应当予以关注。
05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群众时
一、保持冷静,确定损失
遭遇网络诈骗后,应尽量保持冷静,切莫慌张。首先,确定自己的损失情况,如钱财、物品等,可以的话,可列出损失清单,供报案所用。(如被骗财物为游戏道具,游戏币帐号和其他虚拟物品请先联系该游戏、软件或网站的管理员进行处理。)
二、尽快报警,防止二次受骗
确定了损失之后,尽快报警,切不可再联系网络诈骗者,防止二次受骗。有的受害者挽回损失心切,未经报案便私下联系网络诈骗者,甚至轻信其提供的退款、退物的谎言,二次受骗,使损失进一步扩大。
三、想尽办法,尽快止损
报警之后,应立即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紧急止损工作。若为网银诈骗,且有保存诈骗者开户行及账号等信息的话,可以立即登录对方开户行的网银和电话银行,输入对方的账号后故意输错三次登录密码,这样对方的网银转账和电话银行转账功能就会被冻结24小时。拖延骗子转移赃款的时间,为联系银行、报警进行进一步止损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四、搜集证据,妥善保存
网络诈骗者一般都是通过媒介与被害人接触联系,如QQ、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等。首先受害者要保存好所有证据以及交易记录,最好有银行的交易记录,还有网络聊天记录与对方的联系方式。
五、选择正确的报案地点
受害人可以向案发地、诈骗行为实施地、诈骗结果发生地、嫌疑人住所地报案。也就是说,可以选择在你的所在地报案,如若你清楚犯罪嫌疑人在哪,也可以去其所在地报案,两地警方任何一方接到报案后均应受理(受理并非立案)。
六、如实反映案件情况
有的受害人因受到网络诈骗而感到懊悔和羞愧,很少报案,或者即使报案也对案件事实有所隐瞒,这将会给公安机关破案增加难度。为了尽快抓住犯罪嫌疑人,挽回损失,请在报案后,向办案民警如实反映案件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