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分析)

网警2023-04-043

跪求网络诈骗的案例

1、网络交易诈骗

近期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李先生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的消息,称其网上购买的图书出现异常,并发来异常截图情况,截图上留有淘宝客服技术支持人员的联系方式。李先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添加对方QQ号后,按照要求向对方缴纳保险费用、保证金等费用共计14909元人民币。

案例剖析:网络交易异常诈骗中,诈骗分子会掌握事主相关网购信息,并通过此信息获取事主信任,利用各种理由,诱使事主转账汇款。

2、假机票诈骗

近期,王先生收到一条某航空公司发来的航班改签退票短信,承诺免费办理改签退票服务且补偿人民币300元。王先生拨通电话与之取得联系,对方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及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王先生操作完毕后发现其银行卡内的4999元钱被转走。

案例剖析:随着外出游玩的市民增多,购买飞机票发生改签或退款的情况也随之增多,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掌握事主出行信息,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告知事主航班改签,取得事主信任后,再诱骗事主转账,骗取钱财。

3、钓鱼链接诈骗

近期,李女士手机接到一条短信息,内容为银行卡积分可以兑换现金234元,请点击进入网站查收,信以为真的李女士点击链接填写银行信息以及验证码后,发现被转走5000元。

案例剖析:此类诈骗一般以积分兑换、网银升级等名义要求事主点击短信链接,填写个人信息,从而盗刷银行卡内资金。

4、网络购票类诈骗

近期,高先生在QQ上添加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了一个火车票“黄牛”,通过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支付了300元购票费,后对方称需要激活才能使用,按照要求又添加了一名“客服”人员,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后发现其支付宝被刷走3998元人民币,共计损失4298元人民币。

案例剖析:嫌疑人一般采用QQ、微信等方式,谎称可以为事主购票,向事主发送支付二维码或发送相关链接,诱使事主进行转账汇款。

参考资料

去年这些网络诈骗“新坑”你踩过没?-人民网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在现如今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诞生出来的新型诈骗套路也是非常多的,我们难免会被骗取钱财,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为大家分享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1

1、冒充防疫工作人员骗局

有不法分子以“卫健委”、“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名义给群众拨打电话或群发短信,或称进行线上排查,或者称“你是密接者或感染者”,亦或称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有异常,要求其配合防疫。

通过一番恐吓威胁,一步步索要群众包括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的个人信息,并以发送信息确认为由,骗取银行验证码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往往会对当地防疫形势先做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了解,加上群众被告知是密接者或感染者时往往会有情绪波动,更加令人一时难以分辨真假。

提示

“我们恐惧的往往是恐惧本身”。恐惧会使人丧失理性,造成混乱。遇到核查的时候,要沉着冷静,理性应对。防疫人员不可能收集您的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等无关敏感信息,而支付验证码更是绝不可透露给其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他任何人,请注意甄别,谨防诈骗。

2、核酸检测“快速通道”骗局

群众因为工作或者是生活需要着急做核酸,但又怕麻烦怕风险、不愿排队。所谓“内部人员”或者“灵通人士”就利用人们的这种迫切需求,通过聊天群、伪基站大量发送“加急最快半个小时出结果”、“家里也能做核酸检测”、“保证出阴性报告”的信息,声称只要额外付费便能办到。实则这都是骗钱的套路。

提示

核酸检测没有“快速通道”,不要轻信网络上的小道消息和“私人渠道”。这不仅落入了犯罪分子的陷阱,更影响自身正常出行,伪造核酸证明更是违法行为。一定要在经卫健部门认证的医疗机构或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钓鱼链接和二维码诈骗

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防疫人员、社区工作者等名义,以加入聊天群、群发消息等方式,向发送冒充“密接自查”、“信息报备”的钓鱼链接和二维码,引诱点击或“扫一扫”含木马网址的虚假链接,并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盗取群众个人财产。

提示

不明链接不要点!如果收到相关信息,可以在微信“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的“同行密接人员自查”中自行筛查。

4、冒充“捐款”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多种方式,冒充慈善机构、医疗机构,通过募集善款的形式骗取财物,甚至通过转发真实募捐信息时将收款账号篡改为自己的收款账号诈骗善款,令人难以分辨。受疫情影响有很多人暂时失去经济收入,有不法分子将此做为可乘之机,以捐款返利为名,引导受害人多次转账,令人防不胜防。

提示

献爱心,一定要认准正规渠道,不要将捐献资金转入个人账户。别让自己的同情心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请提高警惕,如遇此类募捐诈骗,立即报警。

5、招聘防疫工作人员骗局

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大量防疫工作人员,不少人也很想加入志愿者队伍,不法分子瞄准这一时机,以招聘志愿者等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待群众主动联系后,向其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防疫装备费、核酸检测费等各类费用,待支付费用后便拉黑失联。

提示

参与防疫工作一定要选择正规途径,比如各级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招聘信息。一些招聘以高薪为诱饵、提前收取各类费用,很可能是诈骗,请小心分辨。

6、代购物资骗局

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防疫物资等成为紧俏商品,不法分子通过扫描小区业主张贴在小区的二维码等方式进入小区业主微信群,随后将个人微信昵称和头像修改为附近商铺采购人员,冒用采购人员身份发布相关生活物资等售卖信息。

并将自己的`微信收款二维码发到群内。同时,为获得更大收益,还谎称必须团购多件才能发货,小区居民便将购买物资的钱款纷纷转入该二维码账户。作案人员收款后便退群失联。

提示

购买生活、防疫物资应尽量通过正规平台购买,切勿轻信个人的兜售行为。仔细甄别网络卖家留下的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

7、“特效药”骗局

利用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心理,不法分子冒充所谓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谎称拥有特效药,诱导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银行卡信息实施诈骗。

提示

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什么新冠肺炎特效药,不要相信和购买任何所谓特效药。若碰到短信或电话推销药品的,一律可以删除、挂断、拉黑。如若确实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寻求帮助。

8、冒充“班主任”类型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混入班级家长群等联系群,随后伪装成班主任等管理人员,以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家长通过二维码、木马链接等方式向其缴纳疫苗、防疫检查费等费用实施诈骗。

提示

家长群等工作联系群应开启验证功能,核实群内人员身份,及时剔除身份存疑人员。家长平时可与老师加强沟通,便于孩子学习上的交流,也可及时确认收费等问题。更何况我国实施新冠疫苗免费接种,居民个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

9、冒充熟人,自称“染病人员”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事先获得的联系方式,伪装成受害者身边的亲属、朋友,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谎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现要求向指定账户缴纳所谓的“住院费”“治疗费”“医疗费”等实施诈骗。

提示

无论何时,接到熟人线上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时,须时刻保持警惕,要设法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而疫情期间,在国内交纳医保的中国公民,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疑似病例,只要按照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及时进行隔离或治疗,就可以享受免费治疗新冠肺炎的政策。

10、电商、快递涉疫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黑市购买网购信息,以“快递包裹被检出新冠阳性、无法送达”为借口向受害者提出“快递销毁,但会赔付”的解决方案,或者谎称受害者订单受疫情影响导致延迟、取消发货,需要按指引操作进行“退款”。

之后,不法分子会一步步引导受害者离开正规交易平台,添加的QQ、微信、支付宝等,套取银行卡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或发送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等方式转走受害者钱款。

提示

此类诈骗属于“网购退款”的旧酒新瓶。遇到这种情况,应拨打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的官方客服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核实情况,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操作。

11、机票、火车票“退改签”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或者拨打电话,称“航班/列车因疫情防控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诱导受害者登录短信中的钓鱼网址或通过语音提示进行操作,进一步套取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转走资金。

提示

疫情防控期间,若您接到退改签电话或短信,一定要拨打航空公司官方电话或登录12306等网站核实情况。

12、领取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冒充政府工作人员等身份,谎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受害者引导至“钓鱼网站”中填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资料后,转移受害者资金。

提示

疫情期间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补贴、补助信息,务必要通过官方媒体获得。对于主动联系您的一定要心存戒备,并拨打官方电话进行核实,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提供个人信息。

警方提醒

因情况紧急,流调人员会使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但“00”、“+”开头或不显示归属地的流调电话一定是诈骗电话,流调人员不会咨询与财产相关的问题,更不会向你索要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

1、正规理赔退款都是按原支付路径自动退款,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2、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或“清查账户”,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知你核查资金。

3、小额返利是诱饵,网络的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任何要求垫资的网络的刷单都是诈骗。

4、网上交友需谨慎,不要轻易相信“稳赚”、“内部消息”、“系统漏洞”等投资陷阱,网友教你投资理财的都是诈骗。

5、如遇诈骗或需要咨询,请拨打报警电话110咨询。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2

疫情之下需要注意的骗局有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用卫生纸冒充口罩,在网上虚假销售进行诈骗;伪装成公益机构募集捐款进行诈骗;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电话实施诈骗;混进QQ家长群,假冒老师收学费进行诈骗;车船机票退改签诈骗等等。

一、用卫生纸冒充口罩,在网上虚假销售进行诈骗

2月9日—11日,山西省临汾市袁某在微信上发布出售口罩的虚假信息。远在江苏的被害人看到后,即联系犯罪嫌疑人购买口罩750个,付定金500元,看到快递单后,付清了尾款1750元。随后,被害人又分3次购买口罩并打款29530元。袁某每次均以快递3包卫生纸冒充口罩发给受害人。

2月14日,翼城县检察院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提前介入该案,当日对袁某作出了批准逮捕决定。2月18日,翼城县法院判处被告人袁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二、伪装成公益机构募集捐款进行诈骗

1月27日,蔡某使用其个人身份信息,注册了名为“武汉市慈善会”的微信公众号,并使用其下载、修改的武汉市慈善总会会徽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修饰、伪装。该公众号开通后,陆续有多名群众通过网络搜索关注该公号,并通过对话功能咨询捐款事宜。27日16时至22时间,共有112名群众“捐款”8800余元。

2月4日,广东省揭阳市检察院提前介入该案, 2月6日,揭阳市检察院以涉嫌构成诈骗罪对犯罪嫌疑人蔡某批准逮捕。

三、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电话实施诈骗

今年2月以来,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李某在网上查询各市县的养殖户注册信息后,冒充当地环保局工作人员给各养殖户打电话,以疫情防控期间不方便上门为由,核查养殖户营业资质及防疫防控措施,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收取被害人环保管理费、注册费、验资费、手续费等各种费用,骗取被害人钱财。共有20余名被害人被骗。

2月15日,咸阳市淳化县检察院批准逮捕了犯罪嫌疑人李某。

四、混进QQ家长群,假冒老师收学费进行诈骗

2月19日,河南省南阳市公安局梅溪公安分局接处警大队接到学生家长报警,称一骗子进入班级QQ群,冒充班主任头像,通知家长尽快交纳资料费、复印费等共计780元。十来分钟,11名家长被骗了9360元。

调查发现,诈骗分子混入家长群后设置与老师相同的头像和昵称假冒老师,以疫情期间学校安排统一收取学费、培训费、资料费等为由,引导家长们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转账,进而诈骗钱财。

五、车船机票退改签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或者拨打电话,称“航班/列车因疫情防控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诱导受害人登录短信中的钓鱼网址或通过语音提示进行操作,进一步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将余额转走。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3

如何才能远离电信诈骗

在生活当中,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一些被诈骗分子诈骗的案例吧。而且,有时候被骗的金额就是用百万来形容。想要远离电信诈骗,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树立一定的防骗意识,一定要做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只要提到钱,一定要谨慎再谨慎。除此之外,不要贪小便宜,诈骗分子就是利用人们贪小便宜来进行诈骗。你一定要知道,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

除此之外,平时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不要将自己的任何信息泄露出去。还有,平时取快递的盒子要注意把自己的信息给销毁掉,然后再将盒子扔掉。然后,平时如果收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时,你不要搭理。

特别是一些让你点链接进去填你的个人信息,这种一般情况下都是诈骗,当你把你的信息填完之后,或许你就已经被骗了。平时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很强的意识,就是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信息和家人的信息泄露出去,比如说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

还有,如果想要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平时的时候坚决不要向陌生人转账。如果遇到非要转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现在的电信诈骗是越来越可怕了,以上提到的大家一定要重视。

有哪些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典型案例一:冒充电商客服类诈骗

2022年03月18日永某接到一个国外电话自称快递客服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称永某的快递损坏需要进行理赔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电话中要求永某下载某云会议APP,永某下载了APP后,在软件APP上跟对方通话的过程中,受害人被转走1万余元。

警方提示

陌生来电自称是“淘宝客服”“快递客服”并提出网购商品有质量问题或快递出现意外等要提供退款的,一定要提高警惕。电商平台退款通常是原路返还购物者的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无需购物者在其他软件中进行操作,更不会要求购物者通过扫码、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方式进行退款!

典型案例二: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4月3日索某接到自称是武警中队的电话,电话中对方称因在野外演练演习活动,需要订120人的快餐。通话的过程中,对方还给索某推荐了两个微信名片,称可以在那边购买食材。之后索某在微信上购买了食材,并根据对方的指引进行转款,之后再联系对方时发现联系不上了,要求陈女士在对方提供的网址上填写自己银行卡信息,受害人共计被骗114400万元。

警方提示

凡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自称“公检法”,要求转账、汇款、资金核查操作的都是诈骗,若不能辨别真伪,请拨打110进行核实。

典型案例三:兼职刷单返利类诈骗

4月14日,张某被自称是物流客服人员的人拉至一QQ群后,被引导下载某APP,并在客服和指导员的带领下在某APP中做任务赚取佣金。后客服和指导员称受害人做错单无法提现为由,要求受害人继续垫付资金补单,共诈骗受害人60万余元。

警方提示

千万不要相信任何兼职刷单广告,所有刷单都是诈骗,刷单本就是违法行为,属于严重失信行为,应珍惜个人信用,杜绝参与此类“工作”。

电信诈骗有哪些常见的案例?

01.2021年5月12日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金东公安分局根据市反诈中心流转预警指令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发现辖区某企业财务人员正在被QQ冒充老板诈骗电话网络诈骗种类案例,于是立即指令孝顺派出所出警。面对民警劝阻,一开始对方坚持称自己只是在公司内部群开展工作,并没有被骗。专班民警听其描述后,与其反复沟通,劝阻其停止下一步操作尤其是与银行账户相关的操作。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后,配合专班民警当面向其揭露了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段,仔细讲解诈骗特征,对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由于民警劝阻及时,公司避免1000余万元损失。

02

. 2021年11月7日,婺城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根据市反诈中心流转预警指令,辖区内南某疑似被冒充公检法诈骗,且电话号码设置了呼叫转移,疑似被深度洗脑。站前派出所立即开展紧急见面劝阻工作,民警一边联系其家人,一边赶往其单位及家中,均未找到当事人。情况紧急,民警结合以往该类诈骗手段特点分析,判断当事人很有可能会听信诈骗分子谎言到平时不常去的地点躲藏起来,但是距离应该不会太远。于是扩大寻找范围,最终在辖区一饭店内找到正在接听电话的南某,发现其已经将名下存有200万元的银行账户信息提供给诈骗分子了,于是立即切断其与诈骗分子的联系,并挂失相关银行账户。最终,通过民警仔细讲解,南某从骗局中醒悟,避免了200万元的损失。

03.

2021年5月6日,东阳市公安局联合农商行成功劝阻一起投资理财诈骗,成功劝阻120万元。某客户张某联系农商行支行东江分理处客户经理咨询贷款事宜,客户经理在与张某核实相关情况过程中了解到张某急于贷款是为了从某投资平台提现。张某前段时间在网友的推荐下,在一个投资平台进行投资,没几日,投入的几万元已经翻至70万元,张某准备提现,但是系统称要继续充值120万元才能提现。客户经理立即想到反诈培训中介绍过类似的案例,这个情况引起了他的警觉,于是立即把情况报告网点负责人及辖区派出所。东江派出所所长及反诈民警立即赶到银行网点对张某开展劝说,举例说明、分析诈骗手段,经过几小时的思想工作,张某终于从骗局中醒悟,明白这个虚假平台里的数据就是后台造假的数据,造成他获利的假象,引诱他继续汇款。通过辖区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及时拦截了群众损失120万元。

04

.2021年10月9日,义乌市公安局后宅派出所根据市反诈中心流转预警指令,辖区内虞某疑似被境外来电冒充公检法诈骗,且手机设置免打扰模式,需要立即开展落地见面劝阻工作。派出所民警立即联系其丈夫,但其丈夫因外出无法赶回家中,又联系其嫂子,由其嫂子前往家中确认情况。派出所民警沿路排查银行网点,一同分头寻找虞某。此时,当事人正躲藏在家中,并与受托上门劝阻的嫂子发生争吵,不听劝阻要继续与诈骗分子保持通话。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往其家中,出示证件后明确告知虞某是诈骗电话。虞某被深度洗脑,民警耐心地一一解答虞某提出的质疑,并详细说明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具体手段,当事人才从骗局中慢慢醒悟。原来诈骗分子联系她,称其涉嫌洗黑钱罪,并让其登录虚假网站查看所谓通缉令,虞某很害怕担心会坐牢,诈骗分子借机诱骗她通过转钱可以疏通关系不用坐牢,要她将银行卡内的钱用做跑关系用。正当虞某在操作银行账户的时候,被派出所民警及家人及时劝阻,成功劝阻6万元人民币。

05

.2021年12月10日,磐安县公安局尖山派出所根据市反诈中心流转预警指令,辖区内胡某疑似被冒充淘宝客服退款诈骗,有极高的转账风险,磐安县公安局反诈中心和尖山派出所立即开展劝阻工作。经多方联系,民警终于找到了还在通话的胡某,原来胡某接到一个境外电话,对方自称淘宝卖家,因其购买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要给其退款理赔,胡某信以为真,并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屏幕共享,在对方的指使下,在线上通过多个贷款平台申请网络贷款56200元和45000元,加上自有资金5000元,共计106200元,正准备转入诈骗分子提供的账户,被民警成功拦住。民警对其进行常见的诈骗类型进行了讲解,用实际行动避免群众上当受骗。

06.

2021年9月7日,武义县公安局熟溪派出所接到群众陶某求助称其妻子最近沉迷一个股票投资的微信群,每天在群内听导师上课,并且有投资的想法。值班民警根据陶某的描述,判断是投资理财杀猪盘类的诈骗,一旦被骗,往往损失惨重,于是立即和陶某赶往其家中。发现陶某妻子袁某正在手机上“听课”。经了解,袁某是被人拉入一个QQ群,群里每天有“投资交流学堂”,上课的导师正在推荐一个叫“凯奇投资”的平台,称有一支港股新股上市,低投入高回报,机会难得。袁某认为有网站的应该是正规平台,于是准备投资25万元,按照对方要求转账到一个银行账户。民警立即阻止,并且列举多个类似诈骗案例,告知其识别正规投资平台的要点,最终说服袁某,删除了QQ群聊和诈骗软件。袁某事后反应过来,对民警的尽心工作表示感谢。

本文链接:http://rasaswaad.com/post/6160.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

网警联系QQ:2774795063点击复制添加